去力量,那官僚们必然会为一己私欲使用最卑劣、最丑恶、最残暴的方式推翻儒家包括“仁政”在内的一切束缚,让官为官,而不是让官为圣。 实际上,杂家占据人族各国朝堂已经证明一个事实,杂家人更适合从政。 这些年,在科举或各方面的考试中,减少儒家众圣官员为政的内容,反而增加历代杂家半圣的从政观点。 不是儒家无法掌控教化,而是儒家已经承认在从政这方面不如杂家,与其让人族陷入危机之中,不如用缓慢的方式革新。 革新者可为圣,官员只是人。 在外敌侵略人族时,抗击外敌可为圣。 在国家四分五裂时,一统全境可为圣。 在安定之后外部威胁减弱时,能满足人族温饱私欲者可为圣。 在国家安定之时,不能以抗击外敌与国家大乱时的眼光来看待人族,但也不能因此否定大乱之时那些真正的英雄与圣人。 在国家大乱时,那些靡靡之音无病呻吟,无论吹捧得何等天花乱坠,也比不上一个士兵,一件兵器,一台机关。 杂家官员本以为方运可能会用儒家的手段来处理政务,可实际上,方运抛弃大部分“仁政”的思想,同时也摈弃法家的严酷,还把杂家的糟粕通通扔到垃圾堆中,用更有效更高明的手段来解决一切。 到了后来,无论方运说什么,所有官员都一个字一个字记住,不仅记住文字,还记住方运的语气和表情。 很快,一些官员面露迷醉之色。 一声清脆的声音响起。 一个老进士官员的文胆终成二境。 但是,无人惊讶,继续聆听方运的为政之道。 不一会儿,天降才气,一位中年进士晋升翰林。 无人祝贺,但每个人喜气洋洋,甚至连晋升翰林之人自己也满不在乎,眼中只有方运。 不知不觉,巴陵城文院外面汇聚了城中所有读书人,许多读书人甚至急得抓耳挠腮。 自从去年的中秋文会之后,巴陵城便成为人族有名的胜地,许多被海眼传送过来的读书人还留在这里,各国读书人也把游学的终点定为巴陵城。 一开始,这些读书人只想等着参与董文丛召开的文会,可随着文院内官员文胆文位晋升之人越来越多,读书人们再也忍不住了,自发前往文院。 不为别的,只想知道方运又用了什么手段在增强他人力量。 随后,这个消息在论榜和人族流传,许多大儒甚至不惜消耗才气与战功,直接将神念降临在巴陵城上空,想要听方运说了什么。 可惜,除了方运前面的官员,即便大儒也听不到一个字。 但是,这些大儒却面露惊色,有几个大儒甚至失去了思考能力。 人族每一处文院广场两侧,必然种着两排杏树。 当年孔圣讲学之地很多,如泗水院、洙水院等等,但有一处地方却是孔圣最喜之处,人称杏坛之地,之后孔家在杏坛原址建立了现如今的孔庙。 那里之所以称之为杏坛,是因为在孔圣讲学之前,周围就有四棵杏树,甚至有一棵孔圣亲自种下的桧树。 孔府学宫之中有一些大树因为曾聆听孔圣或众圣讲学,甚为奇异,被尊称为树先生,连树叶都有不凡的力量。 但跟那四棵杏树比,树先生只是平平,至于那棵桧树,被奉为树贤人! 在传说中,那颗桧树因为经常受孔圣力量滋养,满腹经纶,已经可口吐人言,按理m.FengyE-z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