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新政并没有坏了他的利益,那么新政的好坏……至少对于蜀王而言,他的态度应该是公平的。 即便是受了读书人的影响,可这读书人……不也讲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吗? 于是张安世对朱棣劝道:“陛下,人的观念,是可以改变的,当初……臣的许多属官,不也改变了吗?还有陛下,陛下难道当初,当真毫无余虑地支持新政吗?不也是因为……这法子有效,为了江山社稷,这才极力支持吗?” 张安世气定神闲地继续道:“蜀王殿下入京……实在是再好不过的事了,陛下正好可以好好地与他叙一叙兄弟之情,其他的事,就交给臣好了。” 朱棣看了他一眼,沉吟良久,终于还是掩住了身上的杀气,终于有了决定,道:“那朕就听你这一言,不过……你要清楚……一旦让他入京,惹出了是非,那朕……” 朱棣没有继续说下去,可意思已经很明白。 对他而言,这涉及到的面子问题,他这靖难出身的皇帝,可还是要脸的。 张安世则是笑道:“陛下,臣这儿……有一个好东西给陛下看。” 这话题转折得有点突然,朱棣长长地吐了口气,脸上总算也缓和了一点,便道:“什么东西,取来朕看看。” 于是张安世手一伸,从袖里取出了自己早已准备好的奏疏。 一旁伺候的宦官,连忙将奏疏送到了朱棣的面前。 朱棣定睛一看,奏疏层层叠叠地展开,随即……一个个图标显露他的面前。 “这……” 朱棣这一次,居然看得懂。 因为实在太直观了。 他本来心情有点糟,整个人都带着几分阴沉。 可他细细地看下去,那阴沉的眼里,猛地放亮。 他皱着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忍不住带着惊喜道:“太平府的商税,竟长了数倍?” 张安世中气十足地道:“正是,更是应天府的三十倍。” 朱棣直接倒吸一口凉气,惊呼道:“朕看到了,真是教人难以置信啊,竟是这么多的银子……” 第340章 帝心难测 两百多万两……商税…… 这个数目,是朱棣无法想象的。 在天下人眼里,朱棣是一个“好大喜功”的皇帝。 正因为他的“好大喜功”,自然浪费了无数的钱财。 他一次次的北征,又一次次的下西洋,并且发动了对安南的战争。 因而,被无数大臣劝谏,除了那在户部每日愁白了头发的夏原吉,自然还有就当初差点没把朱棣气死的李时勉这样的大臣,认为朱棣做的这些事,空虚了国库,耗费了民力。 民力有没有耗费张安世不知道,可是空虚了国库……这真冤枉了朱棣。 以明朝的税收能力,实际的情况是,虽然朱棣干了不少事,可实际上……就算不干这些事,每年的岁入,也可以说是穷的叮当响。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商税几乎难以征收,或者说……压根就没征收。 这也算是一个神奇的事,天下最富有的两个群体,一个是士绅一个是商贾,居然都不需缴税,前者倒也罢了,可后者你说商人们没有缴税,其实也是冤枉了他们,实际上,他们受的盘剥绝对不小,只是这些盘剥,和朝廷的国库没有关系罢了。 看着这个数目,朱棣道:“都说要休养生息,入他娘的,怎么……就都一个个这样有钱,两百多万两,往年银税,整个天下一年也才得这么多,这还囊括了官盐和铁的银子,现在区区一府就可以做到了。” 张安世笑吟吟的道:“为了鼓励经商,其实臣将这商税定的已是非常低了,多了也不好要,商人们都称颂臣仁慈,说像臣这样的善人,打着灯笼也找不着。” “胡说。”朱棣笑了:“你拿走了人家两百多万两,还指着人家念你的好?” “陛下,商贾们若是盈利,其实不在乎缴纳一点税务,他们害怕的是不确定性……” “嗯?” 张安世当然清楚,没有人喜欢缴税的,之所以这样说,其实不过是这个时代的商贾,有更可怕的事,使他们宁愿老实本分的缴纳税赋而已。 张安世道:“臣让人调查过,就说在栖霞,有一商贾,原是一个货郎,后来渐渐有了一些资本,于是贩卖丝绸,他说从前做这丝绸买卖,就是在赌命,从产地进货,本身就有风险,一怕山贼,二M.feNgyE-Z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