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得做好万全准备,你我二人上路不可啊!” 高长松看他说了一大坨话很震惊,在他印象里,王四郎还挺沉默,人也非常严肃,不苟言笑,只有在喝白酒时才会放松眉心,露出舒展之意。这回苦口婆心地劝李林同,怕是他也担心李林同的安危吧。 这回高长松还是支持王四郎的,谁叫李林同作死要走玄奘西行的路线?你又没有大圣保护,不一棒子打死妖怪,就要被煮成人肉煲吃了! 李林同人还不错,高长松不忍心看他送死。 这李姓郎君是挺惜命的,被劝说两番后他略显动摇。 “这……我会细思一番。”他讪讪道,“日头也不早,今日就不走了罢。” 王四郎没有不答应的。 进屋前,李林同不忘探头对高长松道:“今日可有卤肉索饼。” “自是有的。” …… 在小骚猪变成小香猪后,高长松更新了食谱,开始花式作猪肉了。 说是花式,受到调味料种类限制,他能做的真不多。 好消息也是有的,比如他终于能出产稳定的酱油了。 唐代时还没有酱油这词汇,可谁都知道,酱油是从酱中发展而来的,这年头的酱清已经十分接近后世的酱油了,但因发酵霉菌不稳等种种原因,高长松这产的酱油味道也不大稳定。最近他严格规范了温度、湿度等等,质量才有所提高。 除了酱油外,他还找到了另一种价廉物美的“香料”,名为“怀角”。 其实就是后世的八角。 这年头的香料主要是胡椒一类,产自西域,价格与黄金等量,又不是王公贵族,用胡椒做菜太奢侈。 八角就不同了,它香料的作用尚未被发掘,却已经入药,未来孙思藐的药方中甚至会出现“怀角”“大料”等词,那都是形容八角的。 有八角、有酱油、有肥肥的小猪,卤肉的要素就有了一半,至于剩下一部分,则是“糖”。 此糖非彼糖,唐代最常见的是“饴糖”,也就是现代口中人所说的麦芽糖。 乌斯藏这多了一种选项,即“石蜜”。 目前“石蜜”还是舶来品,都是从西域来的。 这里的西域定位很广,缩小点范围,主要是印度,也就是天竺产的多,参考正史,唐能自产自销石蜜还要等到贞观年后,李世民派人到印度“取经”学习制糖,自那之后,中国才掌握了自产石蜜的技巧。 石蜜是如何来的,简单说来就是把甘蔗汁熬制或者放在太阳底下暴晒得到的晶体,说他是原始蔗糖也不为过。 乌斯藏因为是佛国,种植了不少甘蔗。这年头佛教跟甘蔗关系颇深,有一门经叫《大日经》上面就记载了这样一宗跟甘蔗有关的神话。说印度古代有一仙人名叫瞿昙大仙,有一天他在虚空中行走,他的“二渧之污”落在地面上生出了甘蔗,然后不知怎么的,经过阳光照射,地上又生出了两个孩子,其中一人就是传说中的释伽王。传说中瞿昙仙人是释迦种族的祖先,释伽种也称为甘蔗种。 甘蔗跟佛教的渊源如此之深,那佛国肯定是要种甘蔗的,高老庄的常见作物没有甘蔗,却不是说这附近没有。最近正好是甘蔗成熟期,古格镇上已经能买到了。 高长松买了一些,悄咪咪研究制糖,他对古法制糖还是有些心得的,更别说《天工开物》上还教他如何提纯。 到石蜜这步不用说,关键是接下来的杂质吸附。 感谢《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在用石灰乳法去除杂质后,他所记载的“黄泥水淋法”足以将糖二次提纯。 按照书上的说法,只要用黄泥水把原始糖淋一遍,他就能得到洁白的糖霜的,高长松头一次看的时候大惊失色,觉得“就这?”这么容易? 可惜的是,在他实验过程中发现,这样淋完那还真不能褪色,显然这是宋应星记载过程中的失误与错漏。 好在他买的是经过系统增补的书,火急火燎地试验后,不意外地失败了,随后再往后翻看,发现人家却是给打好了补m.FengYE-Z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