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他拿了详细的策划书出来,不光有关于新建服装厂计划书,还有他对明珠市经济环境的调查与了解,甚至还有对布料等原材料进货渠道的详细对比解读。 人家这十几年真不是白干的,而且辞职之后,应该也仔细考虑过东山再起另起炉灶。 但正如沈鱼猜测的那样,他不贪污不搞外财,光靠工资攒下来的积蓄,如果全拿来搞事业,弄个小作坊不是不行,但家人的生活水平就没有保障了。 万一失败了,光他自己一个人倒是没什么,可上有老下有小,老人年纪大,孩子还在上学。 作为一家支撑的中年男人,不敢赌这个万一。 但沈鱼让陈美丽带回去的话,重新激起了他的雄心壮志。 如果不是为了生活妥协,他自然更愿意在自己热爱且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 两方都有合作的意向,而且态度诚恳,商谈起来自然顺畅。 沈鱼出钱,但他得上学,对这个时代的服装市场也不够了解,自然不会插手管理。 不出意外,厂子建起来之后,大大小小的事都得陈泽海来管。 刚开始建厂,两人都没打算一口吃成个胖子,计划的是前期先投入五十台左右缝纫机, 这个时代服装加工厂的生产不像后世机械化程度那么高,细分多种服装生产机械,现在的中小型工厂一般都是缝纫机加人力,规模大小取决于缝纫机台数的多寡。 像小冬家,一台缝纫机就可以做起发圈生意,当然,这个主要是因为发圈比较小,工作量少。 但一般的家庭小作坊,几台十几台缝纫机就算个小厂当然,手续不会那么齐全,但不影响人家衣服做出来了拿去卖。 都说这个年代是遍地商机的年代,猪站在风口上也能起飞。 可能这话稍微有点儿夸张,但不可否认,逐渐开放的市场开始迸发活力,人们压抑的购买欲得到释放,供需比让无数商家笑出大牙。 基本上商品生产出来,只要价格不是特别离谱,就卖的特别好。 一些稀缺商品,比如电视机,哪怕贵得不合理,依旧抢着买,排队抢购打起来的情况也不少见。 像兴城服装厂生产出来的那些衣服,看起来本地的百货商店不缺货,甚至货源充足。 可别忘了,兴城是一省省会,本城还有个辐射周边的大服装厂,本市的百货商店情况并不能代表其他地方。 别的不说,就说沈家带回去那几十件衣服,都没正经卖,直接在火车站就让人给抢光了,可见市场需求有多大。 沈鱼他们建个厂,生产出来的衣服真不愁卖,陈泽海虽然辞职了,可那些进货出货的渠道,他了解得一清二楚。 现在缝纫机的价格,零售价一台在一百五往上,还得要缝纫机票,这才是最卡人的地方,所以最好是能直接从缝纫机厂进货。 陈泽海倒是认识几个缝纫机厂的领导,可之前是代表国家的厂子谈机器购买,现在是私人,可能不那么好买。 这个问题沈桥帮着给解决了,他之前去明珠市帮人升级过机器,那缝纫机厂的还得从机械厂买机器买零件呢。 有这条关系,缝纫机方面不用操心了,只要钱到位,随时能给他们安排机器。 五十台缝纫机总价大约要八九千块钱,还得找厂房,招聘工人,购买原材料等等。 拢共加起来,陈泽海尽量压缩成本,也得一万五往上。 他给报价的时候还很有些说不出口的意思,知道沈鱼赚了一些钱,可张嘴让人投资上万块,完了他当厂长,说出去怎么都感觉像骗子,毕竟这可是万元户作为富裕符号的时代。 陈泽海表示,他能拿出来三千块。 沈鱼估摸着,大约是留了家里开销之后,能拿出来的全部家底了。 沈鱼觉得,陈泽海投不投无所谓,现在他财大气粗,真不差这几千上万的。 但这话不能说出来,显得他摆阔似的。 最后两人协商一番,初期投资两万块钱,沈鱼出一万七,陈泽海出三千。 按照出资比例,陈泽海觉得自己占百分之十五的股份就够了,剩下是沈鱼的。 但沈鱼不同意,他觉得自己不管事,只出钱,陈泽海负责厂子大大小小的事,从采购到生产到销售,人家都给管了,不能白出力,应该多拿一些股份。 好嘛,别个跟人合作,都是争着希望自己多占股,这俩人差点儿吵起来,却是因为觉得自己占的份额多了。 最后争来吵去,定下的比例是陈泽海百分之三十,沈鱼百分之七十。 再多陈泽海不干了,觉得太占沈鱼便宜,没这个脸。 行吧,这样也行,以后厂子要是做大了,百分之三十利润少不了。 既然是两人合资,一些前期工作正好可以商量一下。 大部分都能达成m.feNGYE-Z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