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锦和金银之外,楚币居然也意外的很受欢迎,甚至有些大士族还接受了赵云以宛城一师名义打得欠条。 当然,赵云可没有欠债不还的意思,只是……楚币要运过来,也需要运力、需要时间! “之所以接受楚币,也是因为这些家族相信,楚国能够在巴东,甚至是在巴郡、在益州站稳,这样将来商路一通,楚币自然也就有大用……现在用楚币交易,可都是给他们溢价的。”法正提醒道。 “巴郡士族,居然对我大楚如此有信心?若是益州大族皆是如此,何愁益州不平!”赵云开怀的说道,眉飞色舞的样子,的确情真意切。 毕竟见多了大士族的谨慎,听闻这好消息,难免觉得楚国已经“天命所归”。 不过法正看了看赵云之后,稍微泼了个冷水:“我刚刚说的,是正常思路,他们之所以接受楚币,五分的确是对楚国的信心,不过另外五分……也是希望‘我们知道他们对楚国有信心’!” 法正说的有些拗口,但赵云稍微转了转也就明白了法正的意思——变相的投名状而已。 接受楚币,就代表接受楚国、对楚国有信心,这信心是真的,不过更多还是为了表现出自己对楚国有信心、甚至有归属感——毕竟现在巴东是在楚国的控制下。 何况楚币这东西,还是很保值的。 哪怕益州禁止与楚国交易,不过这些大士族,哪个没有些自己的路子?实在去不了楚国,还去不了关西、去不了中原吗?到时楚币自然能花出去! 即便将来益州驱逐楚军,他们也不会亏,益州府也不可能追究他们在楚军占据期间的交易行为…… 如果说巴东的百姓家中是“小有家底”的话,那这些当地士族,就真的称得上一个“肥”字! 恩,仔细想想,朐忍的库藏也不是“消失”了……而是被转移到了这些士族的家里! 一方面将这些粮食充塞军用,另一方面楚军还将一部分粮食,“借”给了受人祸的平都和涪陵一部分。 至于抵押物,自然是来年的粮税。 赵云也用出征前,白图给他的“节钺”、也就是“总督入益后军政”特权的象征,宣布分鱼复、朐忍、临江、平都、涪陵五县,设“楚·巴东郡”! 显然没有抢一笔就走的意思,而是要真的将这里并入楚国,不打算离开…… 巴东郡百姓的一切待遇,理论上自然也都和楚国其他百姓一样,只是……巴东郡暂时被划分为战备区,粮税上浮到十税三,而不是楚国通用的十五税一。 不过多收的部分,也承诺在战备区划分解除后,会在之后以减免的形势,分数年归还。 同样对徭役人力的“征收”也更重一倍…… 另外在其他管制方面,也都更加严格,并且在徭役人力的分配上,并不遵循楚国的“最低基建比例”——楚国对人力征收后,要用于地方工程建设的比例有所要求的,不过在战备区,肯定以辅助军需为主、不会急于收效慢的建设。 还有就是巴东必定还不稳定,楚军没有马上在这里厘清田亩、彻查人口的意思,最多是给田地太少的百姓分些荒地。 虽说有区别对待,但并没有引起什么反弹。 毕竟原本益州的粮税是十税一,但巴郡因为要保持军队数量,还要再收一个十税一,还有各种名头的苛捐杂税,楚军在账面上,对粮税的提高也并不多,而从实际征收考虑,因为取消了那些乱七八糟的税,对普通百姓来说,其实根本就没涨! 相当于没涨税,还承诺将来会暴降,即使将来的事儿,百姓不是那么相信,但也肯定不会有太多不满。 如果一定要说不爽,那也是知道楚国百姓真正的粮税后,出于羡慕嫉妒恨的不爽…… 并且其他大型地方工程,虽然肯定没有余力去搞,但“神农精华”却也是在向巴东运过来的! 运神农精华,可比运粮食划算——毕竟神农精华可以令巴东的亩产提升,以巴蜀本就肥沃的土地,可以“换”到比神农精华多得多的粮食。 如此一来,基本就不需要运主粮进巴东,大大节省运力,虽然更多的军队养不起,但是保持两个师的规模,却绰绰有余。 尤其是等来年神农精华生效之后,在民心上,楚军也将彻底化巴东为主场! 不过江州为核心的防线,的确也抵挡了楚军的进一步攻势,两万楚军要突破江州,靠强攻肯定不行,何况真的强攻,军需物资也不充裕,要么增兵、要么……需要找天时、地利、人和的机会。m.fEngyE-Z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