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船”的名字由来,本来就是指“有轮的船”、“轮驱动的船”。 历史上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有明轮船存在,因为其有轮的特征,也被称为“车船”。 唐代的时候开始有在船身两侧有两个、或更多轮子的车船只出现,宋代时甚至有三层高、可纳上千人的楼船,也采用明轮驱动,元末明初陈友谅的水军1,也是使用车船进行水战。 19世纪初,欧洲最早出现的、有实际意义的蒸汽船,也正是以明轮为驱动组件。 后来改进出了“螺旋桨”,以数片浆叶构成的螺旋状推进器,因为相比于明轮,更加稳定、不会在颠簸中出水面,并且更加不易损坏,成本也更低的优势,取代了明轮的地位。 不过因为习惯原因,后世依旧将蒸汽船称为“轮船”。 当然,现在楚国轮船,既不是蒸汽船、也不是真气船,而是……人力船! 和宋明时的车船差不多,主要靠脚蹬,论改进之处的话,就是楚国的辘轳、滚轮、杠杆等等技术,设计独到、工艺精良。 另外就是多了兽笼和真气供能的输入口——没有大型真气机的储藏设备,不过船上的战将,可以实时向其中输入真气。 至于“兽笼”则是类似于大型仓鼠轮的构造,牛马驴等牲畜,可以在其中行走或跑动供能。 无法作为主动力,实验性质居多,但也聊胜于无。 毕竟人力也好、畜力也好,效率虽然比摇桨要高不少,但说到底都需要供能的“生物”也在船上,对效率的提高也就很有限——要多一头牛的力气,也就要真的承担一头牛以及其饲料的重量。 只有将储存有大量真气的真气机作为动力,才算是效率本质上的提升! 不过这类江船,楚国也都制造了一些,毕竟工匠的工艺,也需要打磨,算是作为真气船的“前置工艺”。 实在要使用纤夫河段,也尽量铺就轨道,以及与轨道契合在一起的“轨道自行车”,而轨道自行车可以用于拉纤,也就是可以悬挂绳索、拉动船只。 尤其是需要纤夫小腿、甚至腰以下都需要水中浸泡着劳作的河段,尽量修建辅桥来铺就轨道。 不仅提高拉纤效率、节约了那部分和水较劲儿的人力,而且也是为了改善纤夫的工作环境。 本质上还是靠人力,聊胜于无 1。 另外黄月英还设计了一种“水利拉纤”结构,可以在近岸处搭建水车,并且水车的动力,通过齿轮、链条的传动,将被用于在特殊轨道上行驶的“助力车”上,在骑行时更加省力。 算是进一步减少了纤夫的负担…… 只是因为需要大块平整的土地,而有这种水岸的地带,多半水势也不会太急,自然纤夫的作用也就比较小,所以……也只能说聊胜于无。 种种“聊胜于无”累加起来,在没有“真气机”这本质性革新技术应用的情况下,三峡的运输效率也提升了近一倍。 虽说真气机一出现,数倍的提升完全可以覆盖这些“花里胡哨”的创新,但白图还是予以支持。 一来是鼓励创新,二来……也是为工匠们,累积技术经验! 同样在武当县,哪怕现在没有大型真气机,现场也制作了人力版吊车、挖掘机等等工具。 只等“泛真气计划”到了收割的时候,楚国的生产力将有突飞猛进的进步——因为机关学上的科技点,早就已经点好。 而且此时来说,三峡的辅助运输工程,更重要的是……不明觉厉! 看着岸上在蹬踩奇怪的两轮车的“纤夫”,看着没有帆的船只,看着一架架水车,秦宓陷入了“不明觉厉”之中。 因为只是路过看到几眼,“保护”他的楚军,可不会给他停靠仔细观察的机会,更不会回答多余的问题,所以在秦宓心里……哪怕告诉他运输效率提升了十倍,他怕也是会信的! 虽然这些工程能起到多大的效果,秦宓并不知道,但是秦宓作为合格的官员,至少能够估算出这些工程的成本。 沿岸的那一座座垫高的辅桥、看起来做工就很复杂的车船,还有一座座巨大的水车…… 如果让他来督造修建、制造的话,怕都是不小的工程,而这些仅仅是为了令运输更便利,那么……起到的效果,肯定远超其建设成本才对! 因此按照秦宓的推测,提升幅度至少也应该有五七八倍,甚至因此而更添心中的焦虑——楚国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会轻易停战吗?真的只是为了张鲁的汉宁侯? 而且运力提升数倍的M.FEngYe-z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