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边放水,一边注水;一个是拼命积累劣习,又在试图化解劣习。 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 你积累的,终究是要散掉的。 因此很多练习硬气功的人物,散功比练功更要痛苦七倍。 倒有小说家对此矛盾进行一个解释——要修炼少林七十二绝技,必定要有相应的佛法来化解戾气,不然就会次序颠倒,大难临头,浑身筋骨断裂而死。 修行法门千万,但释家修行法门不外乎以静心离欲,去尘明心为根本。 因此往生论的五念门不脱离这种本质,礼拜门就是在净身业,靠不停的对阿弥陀佛礼拜来消除傲慢之心,去除慢心增加恭敬心来进行静心。 当然了,有些人一面对阿弥陀佛参拜,转脸对众生傲慢,那就完全失去礼拜的本质,礼拜一行只会增加此人的痴心慢心和嗔心,对身心绝没什么好处的,更和修行本意无关。 而赞叹门就是念佛观佛,希望达成佛之成就,儒家其实有类似的观点,就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若明白礼拜门如何行,就知道赞叹门是同属性相近的本质,看到好的,内心希望自己变好,有了个目标,再慢慢行动,自己就真的会慢慢变好。 同理可知,那些礼拜不诚的人修习赞叹门的时候,多是求佛神通,眼红旁人获得神通,进而生出贪心妒心,这自然和修行就没什么关系了。 一念凡夫一念佛! 同样的行动,你有不同的目的,得到结果可能会截然不同。 因此要知世间何为正法实则简单明了,教你诚心正意,清醒自主,静心离欲的就是正法,告诉你沉迷享受贪婪还能获得神通的,那就是邪路。 充满欲望之心自然无法修正法,要修正法,就要多做正念。 正念静心,邪念生尘,尘聚五蕴,生死转轮。 至于五念门中作愿门、观察门,回向门的道理无非如此。但前四门多是自了性质,而回向门却要怜惜苍生,属于大乘菩萨道。 慧远一心前往净土,虽说传授众信徒前往净土的法门,但此行究其根本算是小乘,他在回答前几门毫不犹豫,但在回复回向门时因为终未能如言而行,难免犹豫。 阿弥陀佛抓住了慧远的迟疑,立即道,“你可不舍一切苦恼众生?” 慧远无言以对,不由向慧持看了眼,慧持却是眉头紧锁,不知在思索什么。 阿弥陀佛的声音如同雷鸣,“你可心常做愿回向为首成就大悲心?” 慧远默然片刻,诚心道,“弟子未曾。” 在他心中,五念门任何一门都可助他往生极乐,不然他何以教信徒只念“阿弥陀佛”就能往生净土的方法? 既然如此,专修一门有何不可? 他信,他行,他亦这般来做,可听阿弥陀佛的意思——他慧远因差一门的修行,似乎竟不能往生净土,不由心中惶恐。 出家人不作妄言。 这句话不是出家人对世俗讲的,而是对自己的心来讲的。若有妄言,就是造业,若是造业,身口意就是支离破碎,无法合一,若不合一,如何明心见性? 因此不妄言是通往合一境的必备条件,慧远修行深厚,虽觉有问题,却绝不谎言欺骗佛祖。 阿弥陀佛缓声道,“你无有大悲心,终不能至西方净土。” 慧远悲声道,“但请阿弥陀佛告之至岸法门。” 阿弥陀佛轻声道,“如今有一机缘,你若能诚心化解,当可助万千众生脱离苦海,不知你是否愿行?”m.fenGYE-z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