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路程,此时恐怕已经抵达武清了,距离京师,不过百余里。 对此,全城数十万百姓都陷入莫名的各种情绪与紧张当中。 当然,情绪各有不同 对于普通市井百姓而言,反倒没什么感觉,只是纷纷关门闭户,部分胆小的则是找门路出城投亲戚暂避,毕竟以这年头当兵的贼配军军纪,一旦沦作战场,少不得跟着遭殃。 对此,北方各省百姓都多有体会 而有意思的是,一开始,清廷还派驻将佐官吏,严肃城内治安,封锁诸门,做出一副要严防死守的样子。 但这种情况只维持了几天,就很快就放弃了。 归根到底,人心散了,清军只以不满编的两黄旗,满打满算,也就万余人马,哪里能看住偌大的北京城?守住内城都够呛。 而其他绿营呢? 龙有龙道,狗有狗道,短短数日之内,京师周边之前组织起的三万多青壮绿营,快速逃亡四散,别说兵马,恐怕连参将、总兵都找不齐几个了。 而且这些剩下不走的,恐怕也并非是忠于大清吧?说不得人家就等着把门,到时候好“弃暗投明”,捞个功勋呢,又怎么敢信任。 相较于底层士民,和吏员们,紧张观望,却事不关己的态度,上面的六部、阁院大臣官员们,则是惊骇欲绝了。 事实上,朱由榔自起兵以来,对于大部分降清的官吏,还是比较优容的,其中部分能力优秀突出的,还能在光烈朝,重新得以重用。 但当初早在肇庆时,朱由榔就立下过规矩,北伐之后,更是重申多次,即所谓“三不究,三必杀” 其中,“胁从降清的不究,降清后无恶行的不究,所在地被占领后降清的不究”,已经给大部分人吃了定心丸。 但可惜的是,能被清廷提拔到北京,担任部院大臣的这些人中,不少都未在此列…… 如上了剃头书的孙之獬,建议洪承畴掘孝陵的陈之遴等人,第一反应,就是苦求主子们能带着自己一起跑路。 殊不知,眼下满洲宗室们自己,也都不知道往哪去了。 北京满城之内,各个满洲勋贵、宗室们的府邸,都陷入空前恐慌,纷纷收拾行李,准备出城。 眼下聪明人都不难看出来,就算跑路,想要大家全部一起走,也不大可能了。 朝廷很大可能,会丢下大多数普通满洲军士和户口,只带着宗室和精干兵马出关逃脱。 故而,大多数满洲人口,也只得自寻出路。 事实上,多尔衮也的确是这样想的。 当得到天津失守消息以后,多尔衮也果断起来,也不管什么迟滞明军,往东往西了,往东肯定不可能,天津之战已经说明,明军海军舰队活动范围覆盖了整个渤海湾,往山海关去就是找死。 所以只有一条路,就是从西北方,轻装简从,闯出去。 第90章 围城(中) 北京城中,有一座比较特殊的汉臣府邸,却是没有其他家这般慌乱。 一名年已过六旬,由于早年阵战,暗伤颇多,故而只能在床上养病的老者,却是招来自家晚辈族人,床前议事。 哪怕久卧病榻,依旧能看出老人鹰目熊背,当年必是难得猛将 正是两度降清,曾经名震辽东的昔日辽东总兵——祖大寿 如果说,在降清的诸多文武中,谁最情有可原的话,那祖大寿绝对当得起。 不同于那些望风而降,或是主动投清的将领,人家当初在锦州,是真的守到城无全砖,顶无片瓦,弹尽粮绝,易子相食的地步。 想当初皇太极两度围攻锦州,都在祖大寿这里碰一鼻子灰。 不得不说,皇太极堪称一代雄主,崇祯四年锦州被围,祖大寿首次降金,皇太极亲自登坛发誓祭天,委以重任,可谓诚恳备至。 但祖大寿后来还是借口入城当内应,随后潜入锦州,重新组织防御,抗击后金军。 崇祯十五年,松锦大战,洪承畴大败,在崇祯、陈新甲等朝中君臣,胡乱指挥下,明军一败涂地,锦州再次被围。 这次祖大寿足足守了一整年,粮道被清军断M.feNGyE-z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