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德谋闻讯,去过朱家沟。”李迁笑道:“在下也是东山酒楼常客,过得几日,必能相聚。” 看来东山酒楼这几个月挺火红的,李善一边想着一边走进门,几个月后再次见到了一力将自己携带入军的李乾佑。 “小子李善拜见明府。” 李乾佑右手微抬,看向李善的神色复杂难言,这真是个能闹腾的小家伙啊,在哪儿都安静不下来! 在魏州筹谋建功,却在贝州闹出这等事! 但此时此刻,李乾佑也不好细说,只笑道:“当日你曾言,经义之道,只是略懂?” 一旁几个小吏都忍不住笑了……他们当日从李善手里学算盘的时候,这位少年郎也是这般谦虚,略懂,略懂。 结果呢,算学令有名的大家都要折服,今日十五道贴经,五道释义,只有李善一人满分。 “太过谦逊,非善。”李乾佑笑着抬笔勾勒了下,“备明年科考吧。” 李乾佑这话的意思是……过分的谦虚就是骄傲啊! 但李善有些委屈,真的是略懂略懂! 一旁的小吏笑问:“李郎君,选哪一科?” “明经科。” 居然没有选最擅长的明算科,小吏有点意外,掀开书册看了眼,“满了……” “李郎君不选明算科……呃,也满了!” 李乾佑神色一变,“明算科也满了?” “是。”小吏躬身道:“适才还有缺额,但刚刚李迁……” 李乾佑回长安后,除了吩咐补一次考核之外,并没有多加理会此事,接过书册翻了翻,诧异道:“这一科,明算科居然满了!” 唐朝科考和后世明清不同,讲究个分门别类,但每门的考生是有定量的,按照去年惯例,其他几科还好说,但明算科是一直不满额的。 国家需要算学人才,世家子弟也不鄙夷算学,但以算学入仕,日后难以升迁,而明经科就不同了,相对来说仕途平顺。 所以,考明经科的人数不胜数,满额那是常事,但考明算科的人少之又少,每一科都不满额。 李乾佑考虑李善擅算学,只要过了县衙考核,报名就没问题。 但这几个月来,算盘已经在长安风靡一时,东西市时常看得到商人一手持秤,一手拎着算盘。 简而言之,李善弄出的算盘,让考明算的难度大幅度下降……至少给了考生不错的心理作用,导致无缺额。 偏偏最后个选择明算科的居然是李迁,年岁不大,但却是和自己平辈的,总不能将自家族人撤下来吧? 那么巧,正好是自己之前进来的李迁……李善脸色微变,眼角余光扫了扫一直冷眼旁观的县尉李德武……这事儿如果没有他的操作,那真是鬼都不信。 不过李善颇为不屑,你李德武入赘裴家,又入东宫,能撬动的资源多了,最后只能用这等阴私手段! 太小家子气了! 第一百九十五章 是你们逼我的! “还剩下明书科、明法科,进士科、秀才科……” 李德武在心里嗤笑,明书科……就那厮的书法,别开玩笑了! 的确,李乾佑看了眼李善的考卷就摇头,说得好听点那是不登大雅之堂,说的糙点就是幼童涂鸦。 这方面李善也没辙,前世今生都是这笔字,想有一笔好字,得长年累月的练……但我才穿来一年多,哪里来得及。 一个小吏试探问道:“明法科?” “明法科倒是缺额多的是。”李乾佑嘴角动了动,咳嗽两声,“怀仁,你再想想?” 一个小吏凑近解释了会儿,李善立即摇头。 唐朝的律法沿袭前隋,圣人李渊于武德元年废杨广的《大业律》,在隋文帝杨坚的《开皇律》的基础上修订《武德律》,但到现在五年了都没颁布呢! 所以到现在,唐朝至今都没有一部真正通行天下的律法……有点让人难以相信,但事实上,历史上这部《武德律》要等到武德七年才颁布。 李渊真没必要耗费时日,两年后就是玄武门之变了。 李世民登基后,命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主持修改律法,为《贞观律》,再到高宗年间,长孙无忌修改律法,命名为《永徽律疏》,这才是后来的《唐律》。 嗯,这也是长孙无忌除了对东宫太子定夺的影响之外,最拿得出手的政绩了,他在贞观年间实际上是长期在政权核心之外的。 在武德五年,不是唐朝的律法不完善,不明了,而是根本就没有律法! 在这种情况下,考明法科,别说李善了,罗教授来了都没戏啊! 明书科、明法科都不可能,那只剩下秀才科、进士科了。 李乾佑也挺无语的,秀才科那是肯定不行的……议国家大事,言之有物。 从李善在河北战事中的表现来说,也不是没有希望,但问题是,考秀才科,考生不中,刺M.FeNgye-z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