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天兵在1917

369 戈梅利(中)


    久经沙场的内因多尔夫清醒地意识到了眼下的除了突围之外没有别的活路,反正霍特的部队已经朝日罗宾方向逃跑了,戈梅利的重要性就大打折扣了,继续在这里死守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所以在被围困的第三天,也就是霍特转向日罗宾之后的那一天,内因多尔夫便向中 央集团军群司令部和德军总 参谋部拍去了加急电报,希望能允许他立刻突围。

    但是,让内因多尔夫郁闷和失望的是,上面给出的答复竟然是——继续坚守!直至最后一个人!

    内因多尔夫实在是想不通,上头脑袋是让驴踢了,为啥固守一个陷于敌后15公里的的小城呢?所以他又一次向上级反应,说明具体情况和艰难的局面,希望上头能够清醒一点。但是让内因多尔夫绝望的是,答复电报很快就来了,依然是命令他继续坚守,而电报的署名人竟然是希特勒!

    希特勒毋庸置疑有着极其高明的政治手腕,但他自诩的军事才能却屡屡遭到世人的嘲笑,其中争议最大的莫过于战争后期的要塞理论——“守住这座城市,直至最后一个人!”几乎成为每一个德军将领日后推卸自己战败责任的最“坚实”的理由。

    在几千公里之外的狼穴,面对第二次布良斯克战役的失败,面对霍特一溃千里的恶劣处境,希特勒一直在绞尽脑汁的想对策。很快元首脑中灵光一现——“要塞!对,就是它了!”

    元首的旨意很快便传达到了漫漫东线的每一处战壕中,而戈梅利则成为了希特勒“黑名单上的第一个受害者”。在德军最高统帅部给中 央集团军群的训令中如此说道:“……白俄罗斯所有大中城市的守卫着们,你们必须在俄国人进攻的时候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作为帝国对抗布尔什维克的第一道屏障,阻止、延滞敌人的推进,尽可能多的牵制、削弱对方的力量是你们的职责。帝国需要你们用勇敢和牺牲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当然,要塞理论并不是希特勒的原创,自古就有,但是当人类的脚步跨入20世纪中叶之际还对这种中世纪的战法抱有幻想的话,那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愚蠢!

    希特勒始终认为自己的日耳曼军队是绝对可以信赖的,即使是四面楚歌的情况之下也能坚持到最后。既然暂时已经耗尽了所有能够用于突击的装甲力量,指望通过进攻的方式打败俄国人暂时是不可能了,那么希特勒很自然的就开始认为苏德战线上那一座座星罗棋布的城市,不!是要塞能够挡住红军进攻的势头,为德军回血争取时间。

    这是个好办法吗?应该说绝对不是,因为真正正确的做法是机动防御和缩短战线(当然也包括缩短补给线),但是这么做就意味着必须放弃得来不易的战略纵深!

    借此腾出手来的德军机动力量能使反击变得更加有力,虽然这并不能和胜利划上等号,因为仗还是要靠士兵一枪一弹打出来,但毕竟还有进攻翻盘的机会。

    但希特勒认为如果将自己辛苦打拼出来的地盘如此轻易地拱手让人,必定会给本已低迷的士气带来更为消极的影响。

    实际上类似的错误红军也犯过,在卫国战争初期,一直期望御敌于国门之外和保住每一寸国土的他们同德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对攻战。实际上当时放弃东波兰缩短战线进行防御作战才是上策!

    牵制 消耗 反击=稳定战线,至少从逻辑上讲希特勒的小算盘并没有打错。退一万步讲就算前线有什么闪失,德国人还能有更多的回旋余地,相信这些不是那些整天埋怨元首贪恋土地的将军们所能理解的。必须承认政客们对事态发展的估计有着极为敏锐的嗅觉,更何况平心而论希特勒确实是个非常厉害的政客。但战事的进程最终还是宣告了“要塞”理论的失败,希特勒究竟什么地方错了呢?

    希特勒,其实也包括绝大部分德军将领,他们根本就没有想到此刻的红军已经强大到了什么程度。这倒不是说苏德两军的纸面实力对比(诸如坦克、飞机、大炮等)已经是一边倒了,而是作为博弈中的双方,所立足于的本身潜力就存在档次上的差距。

    德国人基本只能够依靠自己,从工业原料到宝贵的石油资源,什么都显得如此的捉襟见肘。可苏联那边是什么情况?一个比历史上更早而且更全面的完成工业化和战争准备,而且各种资源极其丰沛,更重要的是随着美国参战,苏联的优势就更加大了!

    别看红军打头阵的是那些威风凛凛的t-54、t-34、t-35和黑死神,但是美国从粮食、辅助车辆、有色金属和机床、零部件等方面敞开了供应给红军,能让苏联的战争机器始终维持超高效率和速度的运转。

    这么说吧,从1943年M.fengYE-Zn.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章 天兵在1917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