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对比一下两种测距仪我们就能发现:合像式测距仪利用一根水平长管作为基准长度,在其两端设置物镜组,物镜组的光轴垂直于测距基线,测距时分别产生关于目标的影像。一侧在目镜中成的像只有上半部分,另一侧只有下半部分。由于测距基线的的存在右侧的像相对左侧的像偏右。通过旋转偏光镜使上下两像重合。通过测量偏光镜旋转的角度就可以换算出与目标的距离。 体视式测距仪与合像式测距仪类似,不同之处在于目标在目镜中成像后,测距人员通过在左右目镜中同时观察测距仪两端对同一目标所成的像,由人通过视觉感官来对目标进行感觉。此时通过前后移动目镜中的光标,当操作人员感觉目标与光标重合时直接读出距离数据。 体视式测距仪的误差之所以小于合像式,是因为其测距是依靠测距员视差直接感觉距离,直接得出距离数据,而合像式测距仪是通过对准上下两部分的像,只要没能将像完全对准(而这是十分困难的),误差就将在角度对距离的换算中会被放大。 所以在远距离上视线张角较小时,体视式测距仪的精度将优于合像式。而且体视式测距仪对于不规则外形的目标也具有测距能力,所以体视式测距仪常用于校射和防空。 合像式测距仪虽然远距离测距精度不高,但是相对于体视式测距仪来说,其对于人员的操作压力较小,而且得到近处目标距离的速度更快,精度也较高。所以虽然远距离精度对于体视式测距仪处于劣势,但用于对本方舰队航行时航迹标绘还是有意义的。因为此时的目标是近距离编队中的友舰和固定的航标,而且此时需要较快的数据率,同时可能需要快速转换测距的目标,而对精度要求较低。所以合像式测距仪一般适用于这种场景。 当然不管是合像式测距仪还是体视测距仪都属于光学测距仪,对光学玻璃和磨镜工艺都有比较高的要求,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搞得定的。其对使用的人员还有比较高的技术要求,并且反应速度比较慢,并不适合一两千米内的炮战。 对坦克兵来说,迫切需要一种测距速度更快更准确的测距仪,而很显然不管是合像式测距仪还是体视式测距仪都不能满足这种需求。唯一能满足这种需求的也只有激光测距仪了。不管是反应速度还是精度,激光测距仪都能完爆上面两种传统的光学测距仪。唯一的问题是,当时落后的工艺制约了激光器的体积和功率,而且早期的第一代激光测距仪对人眼还有一定的损伤。 当然对于急迫的红军装甲兵来说,这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在充足的资金投入下,刊用的装甲兵激光测距仪在1944年上半年就诞生了,最初的那一批装备给了t-54坦克。这直接导致t-54的战斗力直线上升,配合d-10t和新的100毫米滑膛炮,终于可以在远距离上精确的狙杀德国坦克了。 当然,也只有少数t-54和原is系列的重型坦克才能享受安装激光测距仪的待遇,这一批坦克也仅仅装备给近卫部队,毕竟第一代激光测距仪的造价颇高,并不是廉价的t-34和t-35能够享受的。 不过红军也没有停止改进t-34和t-35的火控,虽然不可能给它们安装昂贵的激光测距仪,但在李晓峰的建议下,红军装甲兵开始在低档坦克上普及测距机枪。所谓的测距机枪其实就是跟坦克炮同轴安装的重机枪,在1500米左右的距离上,该机枪的弹道特征基本跟坦克炮一致。 具体的使用办法是:当炮长发现了敌人之后,立刻进行测距,然后按照测定的距离装订测距仪机枪的标尺,再立刻打一个短点射。之后观察测距机枪曳光弹的弹着点,如果击中了目标,就立刻用坦克炮射击。否则,则说明测距失误,按照测距机枪弹着点进行修正之后再次射击,直到命中目标为止。 实事求是的说,测距机枪的性能有限,不过是火控设备发展早期的“对付”的办法,对于提高远距离射击的命中率效果有限,尤其是对射击远距离移动目标不是特别给力,而且操作比较繁琐,尤其是在测距一项上并没有本质的改进。 不过在1943年,这已经是很高大上的解决方案了,至少广大红军坦克手还是比较欢迎这个方案的。很快在1943年7、8月份,一场给t-34和t-35改装测距机枪的工程就风风火火的展开了。 而从1943年10月开始,德国坦克兵就突然发现红军坦克手的远距离交战能力直线上升,不光是那些“珍稀”的t-54远距离炮战变得很凶悍,连带着广大“爬虫系”的t-34和t-35也开始拓展交战距离,让德国坦克兵和m.FEnGYe-Z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