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英国人究竟是什么时候输掉这场争霸的呢?在李晓峰看来,英国人不是1947年输掉霸权的,也不是1945年,而是再往前推二十年的1925年。 1925年是个很关键的年份,虽然这一年并没有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这一年却是一个分水岭。在这一年之前到一战结束的那一刻,其实是历史大神留给英国宝贵的调整时期。这个阶段英国虽然因为战争受创严重,但是长达五年的时间完全可以做一些事儿的。如果抓住这五年进行变革,英国未尝没有延续霸权的可能。 可惜的是,1920年到1925年英国人什么都没做,然后从1925年到1935年还是在打瞌睡,这十五年挥霍掉的不仅仅是时光,而是大英帝国的最后的生机。 那十几年的英国和之前一百年的英国没有任何变化,老迈的绅士坚持着以往的传统,越来越不合时宜,直到被淘汰。那些年的英国顽固的坚持帝国主义路线和自由贸易的教条,外交政策依然是千年雷打不动的维持大陆均势原则。 说实话,这些都不合时宜了。帝国主义的什么就不去批判了,维持大陆均势的外交政策也不废话,这两点已经说过太多太多。现在说点经济上的内因。 思维僵化和盲目自由就是英国经济的死穴。由于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所以英国的精英们始终处于一种自我满足的状态的中。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等英国经济学家所提出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在英国几乎等于是经济学圣经,是绝对不能违反和亵渎的。 所谓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其核心是强调限制政府行为、减轻税负和自由贸易。19世纪这一理论是符合客观现实的,所以我们能看到英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不过这一理论的实现也是客观建立在英国首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拥有超越其他国家的技术优势这一前提之下。 只不过等到了19世纪末,这种技术优势已经丧失殆尽,英国的工业能力和技术更新速度已经被美国、德国超越,继续推行低税、不干预的经济政策几乎等于在产业竞争上放任自流。19世纪中后期到1900年,美国的关税税率大概保持在40%到50%之间,这一政策有效的保护了美国国内的产业,使其获得了超越英国产业的基本环境。比如在1869年美国国内来自外国的进口成品占据市场份额大概是14%,而到了1909年时,这个数字就只剩下6%。 再反过来看英国,1880年之后的十年间,进口额的增长了大约7倍,英国从之前的出口国变成了国外商品的最大销售市场。变成人家的商品销售市场基本上也就等同于宰,这在国际经济体系中是处于完全被动的位置,按道理说以英国精英们的智力,不会看不到这是很要命的事情,但现实却是英国人几乎对此熟视无睹。 为什么呢?原因还是出在日不落帝国上,经历过拿破仑时代、一战洗礼的大英帝国获得了全世界最广袤的领土,截止到1931年英国共获得了大小殖民地59处,殖民地总面积达到了惊人的3480万平方千米,所辖人口总数也达到了4.63亿。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英国拥有广袤的廉价初级原料产地以及同样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可能有同志又要说了,这难道不是好事吗?谁不希望家大业大呢? 是好处不假,但是也存在着隐忧。因为资源丰富、劳动力又廉价。对于英国的老板们来说,只要从事最简单的农业种植和开矿就能赚大钱,既然赚钱如此简单,何必去搞复杂的工业,何必去攀科技树呢? 其实后世类似的例子也不是没有,什么中东的油老板、拉丁美洲的委内瑞拉以及北极熊都掉进了这个坑里。对这几家来说,石油资源大大的有,卖原油多简单多方便,搞工业投资大见效慢,怪累得慌的。M.FeNgyE-Z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