濬不是个忍气吞声的人,他再次上疏申辩:“二月(公历为4月上旬),孙皓把大批财物赏赐给下臣,那时候皇宫中已经没有什么宝物。三月(公历为4月下旬),孙皓决定出降的时候,近侍又把剩下的宝物盗走,并放火烧了皇宫。臣派到皇宫的人是去救火,不是放火!而且,臣派到皇宫审查书籍典章的人还遭到周浚擅自扣押。周浚在十六日(公历为5月2日)比臣早一步进入皇宫,就算有宝物,也是被周浚先到先得,臣无缘得之。另外,王浑比臣先一步登上孙皓的楼船,如果船上有宝物,那肯定是被王浑偷了。还有,周浚部下八百人在建邺城中抢劫,臣缉捕其中二十余人遣送给周浚处置,周浚至今也没给臣一个交代。再向陛下禀报一事,此前,王浑与张悌在横江一带战斗,吴军被斩两千人,而王浑、周浚谎称有八千七百人,以上这些,都希望陛下明察。” 王濬本为自辩,可他气不打一处来,变被动为主动,居然弹劾起王浑和周浚。 跟王浑关系要好的朝臣纷纷进言:“王濬在自辩书里根本没有写清楚他历次接到诏书的详细日期,肯定是钻了空子。再加上他违抗王浑军令,请押往廷尉治罪!” 司马炎说道:“诏书在传递途中或有稽留延误,不能因此指责王濬抗命。王濬功大于过,瑕不掩瑜。”他为什么要这样袒护王濬呢?首先,必须要说司马炎明白事理。其次,王浑一族,也即是太原王氏,乃是齐王司马攸的坚定盟友,司马炎有心想压制齐王党势力。这和之前在贾充、任恺的派系斗争中,他袒护任恺是同样道理。关于王浑父子与司马攸的故事,后面还会讲到。 亲近王浑的朝臣不依不饶,誓要整死王濬:“王濬擅自烧毁吴国舰船一百三十五艘,应该让廷尉出面审理。” 司马炎不耐烦地摆摆手:“行了行了,别再为难他了!” 随后,他命廷尉刘颂考核王浑和王濬的功勋大小。他的本意,是希望刘颂能抬王濬,抑王浑。 然而刘颂却裁定王浑的功劳高于王濬。 司马炎很不高兴,责备刘颂有失偏颇,将刘颂降职处分。继而,他亲自裁定,赏赐王浑食邑八千户,赏赐王濬则高达一万户,又特别授予王濬诸多超越其官位的特权。 伐吴这一年,王濬已七十四岁高龄,他终于在古稀之年凭借自己的努力官拜镇军大将军,赢得了至高无上的荣耀和地位。他家门前那条宽阔的大道,也终于迎来了长长的鼓吹仪仗队。可是,王濬过得并不舒心,他的政敌隔三岔五地弹劾他,同时,他对王浑更无时无刻不保持着强烈的戒备心。 有时,王浑因公事要和王濬会面,王濬便紧张兮兮地在周围部署好卫队才同意相见。而他每次觐见司马炎,总是提起伐吴功劳,并满腹牢骚地讲述自己被王浑压抑的冤屈,最后连司马炎都听烦了。 王濬在荣耀、压抑、警惕中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六年,于八十岁高龄时去世。 王浑后入朝官任尚书左仆射,后拜司徒。他原本担任扬州都督时中碑不错,可自从当上司徒后,声誉却反不如前。想来,他度过了人生的巅峰,也没太大心气再折腾什么了。关于王浑和他的儿子王济,以及太原王氏一族,在后文还有故事。 功臣们 讲完王濬和王浑,再说说伐吴战役中的其他功臣。 杜预受赐食邑九千六百户。他将自己的功绩篆刻在两块碑文上,一块立在万山脚下,另一块立在岘山之巅。 “多年以后,高山变深谷,深谷变丘陵,到那时不知道世人还会不会记得我!”他是个执着于让自己留名千古的人。 早在正始年间,他的爸爸杜恕得罪司马懿,被弹劾流放,途中忧愤而死。杜预的仕途也戛然而止。一直到司马师死后,司马昭让妹妹高陆公主嫁给杜预为妻,从此终结两家的怨仇,杜预才得以再度出仕。如今,他成为西晋统一天下的最大功臣之一。 战后,杜预继续留镇荆州,可他打算急流勇退,遂多次上疏:“臣家累世文吏,不擅武事,请求辞去荆州都督之职。” 司马炎没有同意。 而后,杜预频频贿赂洛阳权贵。 有人不解,问道:“杜公行贿,是打算求官职,还是求爵位?” “我但求那帮人别害我,哪敢奢望他们帮我!” 杜预晚年沉浸在对《春秋左氏传》的研究中,并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春秋左氏传音》《春秋左氏传评》《春秋释例》《春秋长历》等书。他经常向司马炎旁敲侧击地表明自己与世无争、潜心于学术的愿望,言道:“王济有马癖,和峤有钱癖,臣有《左传》癖。”王济是王浑的儿子,和峤是夏侯玄的外甥、王浑的女婿,这两个人后面即将讲到。 五年后,杜预被征入朝,不幸在前往京都的路上病逝,终年六十三岁。 王濬麾下的巴东都督唐彬受赐食邑六千户。后来,他历任幽州都督、雍州刺史,颇有作为。十四年后善终。M.FeNGye-z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