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字,可以说是耗费了不少的人力物力。 最后还是剩下了这么多人。 跟年长者比起来,幼儿才最是让人心疼的,工坊是收小乞儿的,是年龄限定在七岁以上。 去年的时候,平江府又办了收容所,指明是用来收养婴儿和小孩子的,跟年长者没关系。 但收容所能够收纳的人数是有限的,年纪越小的孩子,如果不管的话,存活率就越低。 所以收容所优先收年纪比较小的,有一些人家,是真的会把刚出生的女婴抛弃在街上,如今的生活是比之前好过了,可能养活的人还是有限的,想再要儿子,就得把已经生出来的女儿扔掉,收容所大部分收留的还是女婴。 尽管官府已经三令五申,甚至抓了好几个典型,罚银两,可仍然有在其中浑水摸鱼者。 收容所不能够收留所有的小孩子,所以在街上仍然能够看见这样年纪小的乞儿。 很少会有人收养这样的孩子,一则是能养得起孩子的人家,基本上都是不缺孩子的,二则也是怕养不熟,从小在外边流浪的野孩子,衣衫褴褛,蓬头垢面,身上就没有一块干净的地方,也肯定学了不少坏的习性,这要是自己的孩子,可能还有耐心教导指正,可这是街上的野孩子,谁还能有这份耐心。 而且万一是个小白眼狼,你养了他,他回头再咬你一口,这样的事情不是没有。 善心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在不怎么能够触及到自己利益的时候,才有的。 魏时一直都觉得自己也属于这一类人,他看中自己的性命,要多过于对百姓民生的重视,他愿意为百姓多做一些事情,多干一些实事,但从来没想过为此牺牲自己和家里人。 境界、修养跟这个年代真正的一心为公的士大夫比起来,还是有差距的。 在明知道有差距的情况下,魏时仍旧没有想过要缩短这一部分差距。 但是在很多人看来,魏时无疑是清官、好官了,这一点从他在平江府的名声上就能看得出来,往上数个五六百年,在平江府的人口大融合之后,历任父母官,都没有拥有像魏时这么高的威望和民心。 有时候事情就是循环的,越是是为百姓做了实事,百姓就会越信重官府,而百姓越信重官府,官府的政令就能够得到更好的实施,能做的实事也就更多。 可能出于这样一部分原因,朝廷才会选择把平江府作为新粮种的试点。 在终于换上春装的四月份,魏时这边刚刚收到儿子的信,后边就领了来自于皇上的圣旨。 儿子是在考完县试之后给他写的这封信,自我感觉发挥还是不错的,只不过刚刚考完,成绩还没出来,但是颇有自信,言语之间,仿佛一个县案首就已经拿到手了。 这幅狂傲劲儿,还真是没随了他。 说来也奇怪,儿子小时候他带的更多,所以这孩子跟他最是亲近,女儿则是夫人带的更多,跟夫人更亲近。 但是这两个孩子的性格,儿子更跟夫人相近,女儿的性格跟他则更为相同。 夫人的性格是洒脱的,在自己专注的事情上,还真有那么一两分的狂傲劲儿。 反倒是他的性格,有一些谨小慎微,这一点从差事上就能够看得出来,如果不是谨小慎微,又怎么会一趟一趟的在下头转,什么事情都得自个儿亲自盯着才觉得安心。 儿女的性格暂且不提,儿子这次能不能一举拿下县案首,也不是他现在关心的问题了,反正都已经考过去了,是狂傲,还是自信,基本上是已经定了型的事情。 他现在关心的是新粮种。 跟之前的占城稻不同,稻子是大靖朝早就已经有的作物了,很多地方都能种,而且是中了几千年,占城稻不过是一种新型稻,产量更高,可归根到底它还是稻子,没怎么变模样,甚至栽种的方式,也跟以往的那些稻子没有太大的区别。 但是朝廷这次送过来的新粮种,据说是在大靖朝的土地上从来都没有种植过的,在皇庄里试种了一年,产量极高,虽说味道不怎么样,可是极能饱腹。 试问这天底下还有比吃饱肚子更重要的事情吗。 产量高,能饱腹。 相较于味道,这两点才是最为重要的。 只不过跟占城稻不同,新粮种的推行和普及要更为困难一些,毕竟在此之前,百姓们谁都没有见过这样的粮食。 魏时在接到圣旨的时候,脑子还算是清明,不过并没有想到之后如何推广新粮种,而是在想这新粮种是什么。 产量高,味道还不怎么样。这能是什么粮食?
M.FeNGYE-z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