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枪如林,甲胄耀眼,万岁之声,响彻天际。 朱由榔领众臣,登上十三陵之首的长陵的陵恩殿,这里便是成祖皇帝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 陵恩殿则是历代大明皇帝登基后,祭祀先皇所在。 十三陵并非每一座,身为天子的朱由榔都要亲自登门,但其中有三个是必须要亲自祭祀过的,其一是作为祖陵的长陵,其二是他亲爷爷万历的定陵,和作为他继承法理源头之一(兄终弟及)的朱由检的思陵。 而由以对作为祖陵的长陵祭祀最为隆重 朱由榔身着红黑相间,十二章衮服,头上琉冕,只觉得实在沉重,但依旧在众臣拥护下,缓步向前。 明楼之下,楼内正中立有“圣号碑”,碑制为龙首方趺,篆额“大明”,下刻“成祖文皇帝之陵”七个径尺楷书大字。 首辅瞿式耜自然当仁不让,在旁诵读祭文 曾经,大明十几个皇帝,大多也都来过这里,同样繁杂的祭祀典礼,但此时的君臣们,却丝毫不觉得疲累,而是另有一番当年那些太平君臣们难以体会的心境。 事实上,瞿式耜念到一半,就声音哽咽,几乎难以自持,下方数百臣工队列中,不乏落泪泣涕者。 不同于朱由榔,他们大多数人是来过北京的 因为他们不少人都是当年天启、崇祯朝的进士、举人出身,来这里参加会试、殿试,以至于部分人还在这里任过职。 自清军入关以来,一晃眼,竟是快十年了…… 第100章 萧瑟秋风今又是 祭祀之后,朱由榔入驻紫禁城,便开始朝会商议 战争胜利以后,有很多历史遗留问题,尤其是礼法上的问题,都该有个定论。 比如说朱由检的庙号,弘光朝廷定为思宗,后来又改为毅宗,隆武朝廷又定了个威宗,众说纷纭。 还有一些问题,比如如何对待弘光、隆武这两个曾经的抗清政权?是否承认他们的合法性? 这都激起了众臣讨论,毕竟自古以来,文臣们总是热衷于商议参与这类事关“名义”的问题。 但朝中聪明人都知道,这其实是天子在逃避真正棘手的议题,所以才把这些看似重要,其实无关大局的事情抛出来而已,以作拖延而已。 毕竟,过去在一面抗清大旗,无可争议的名头下,不管是什么派别、出身,有什么矛盾都得放到一边。 朱由榔但凡遇到什么阻力,只需要把这面大旗打出来,那便是无往不利,谁能反驳呢? 而体现在具体政局上,除了肇庆早期,有一些小动荡外,其余时间里,整个光烈朝廷的大臣官员们,为了北伐,为了收复河山,为了报仇雪耻,还是当得起一句“相忍为国”的。 毕竟那时候,谁都知道,抗清才是朝廷第一要务,除此之外,其他都是放屁,不抗清,命都没了,于是乎,在朱由榔的强力压制,和诸位宰辅通力一心下,也没人敢闹出什么幺蛾子。 但,仗已经打完了。 很多矛盾,就不能再隐藏在抗清旗帜下,继续糊弄过去了。 毕竟,站在他朱由榔面前的这些人,又不是机器,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利益,自己的政见,而恰恰,他们又是这个时代全中国最为精英的一群人,是领导一个国家所必要的政治精英。 政治上的斗争,不比战阵之上明刀明枪来得差。 而且不同于战争,政治斗争是没有结束一说的,只要这个朝廷还在,它就一定会有,这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不然呢?嫌烦把人家都赶出去?那谁来帮你管政务?你朱由榔知道大明有几个府几个县吗? 从来没有反对意见,对皇帝俯首帖耳,遇到问题只会点头“啊对对对”的大臣不是没有,只是那种一般都是废物。 你既然让人家帮你做事,就得听人家发表意见。 朱由榔不愿意一开始,就把一些可能会让君臣之间不太愉快,或者是容易引起政争的议题抛出来,所以才先引出一个较为缓和的议M.fenGYe-z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