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天兵在1917

214 技高一筹(上)


    不出意外的话,科尔尼洛夫和邓尼金之间翻脸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不过这一切对远在彼得格勒的布尔什维克政 治局以及李晓峰来说,并不知情。不光是不知道科尔尼洛夫和邓尼金之间关系趋于破裂,更不知道,社会革命地方正在暗中联络旧军官势力,准备发动政变。

    不得不说,离开了某仙人穿越而来的情报,布尔什维克的情报机构在当前还是十分简陋和无力的,也许能够监控部分关键的大城市,比如说彼得格勒、莫斯科。但在远离俄罗斯核心区域的位置,比如乌克兰、乌拉尔山和远东方向,几乎是一片空白。

    实际上的情况远远要比布尔什维克所了解的要严重得多,不光是俄国内部的旧势力蠢蠢欲动,远东方向的日本人也已经开始集结兵力,随时准备发兵俄国。

    在这一片暗流涌动之下,彼得格勒甚至还处于一种乐观的情况下,政 治局和中 央委员会关心和讨论得更多的,是关于迁都的问题。

    进入三月份以后,政 治局就有一种打算,将首都重新迁往莫斯科。主要的原因是,彼得格勒这个城市的地理位置有点那啥,随着芬兰的独立,波罗的海三国也紧随其后,纷纷自立门户。这使得原本拥有波兰、乌克兰、波罗的海三国以及芬兰作为纵深的彼得格勒,突然的就有点暴露在国境线上的意思。

    从彼得格勒向北,走不了三十公里就到了芬兰,向西,也就是两百多公里的路程就去了爱沙尼亚,说句不好听的,如今的彼得格勒有那么点天子守国门的意思。

    这样的环境自然是无法让布尔什维克政 治局安心的,哪怕是达成了布列斯特合约,但谁敢保证德国人就不会反复无常?如今,波罗的海三国、白俄罗斯、乌克兰到处都能看到德国人搞事的影子,一个弄不好,敌人的大军就可能兵临城下。

    怎么看彼得格勒都不能让人放心,似乎还是处于内陆的莫斯科更安全,更让人放心,至少战略纵深更大,敌人打过来需要时间,而且后方也方便跑路。更何况,莫斯科本来就是俄罗斯的首都,迁回去也不存在什么政治上的问题。

    也许有同志要说,布尔什维克也太没有志气了,还没开打就先怯场了,灰溜溜的就逃离了原本的革命圣地,这似乎面子上不好看啊!

    不过反过来想一想,面子这玩意能当饭吃吗?是面子重要还是里子重要?二月份当德国人发动狂风暴雨一般攻势的时候,有那么一段时间彼得格勒确实是岌岌可危了。连导师大人都不得不号召彼得格勒的工人赶紧的拿起武器准备保卫首都。

    这种在刀尖上跳舞的感觉可是不妙,反正如果让导师大人自己选择,那还是找一个更安全的地方来指导全国的革命斗争比较好。至少不用担心一不留神敌人就打到彼得格勒城下,然后又得慌忙的消耗政治资源去保卫首都。

    这可不是无稽之谈,在俄国内战爆发没多久,波罗的海三国的白军势力在外国干涉势力的扶植下,集结起了一支军队,向彼得格勒方向迅速突进,一度让布尔什维克非常狼狈。试想一下,如果布尔什维克的中央机关继续留在彼得格勒,恐怕就有乐子看了。

    并且,迁都莫斯科不光是安全,也是具有相当的政治意义的,莫斯科处于内陆,周边是俄罗斯经济和工业最发达的地区,控制住了这一片,就等于控制住了俄罗斯的咽喉。

    从后来俄国内战的进程也能看到,这一片地区实在太重要了,哪怕白军一段时间内气焰喧天,但是他们所占领的地区工业并不发达,不能源源不断的给他们的军队输血。而红军哪怕是经过了大量的消耗,而后方的工业基地能源源不断的武装起新的军队。

    两相比较之下,一边是越打越弱,另一边则是越战越强,谁胜谁负自然是一目了然了。

    应该说迁都莫斯科对布尔什维克来说是对的,当然,这也意味着俄罗斯三百年来的对外扩张走到了尽头,意味着俄国开始从扩张走向收缩。这一历史进程虽然在今后的一百年里有所反复,甚至一度苏联帝国的气焰不可一世,但后来证明了是历史的大势所趋,无可阻挡。

    不过现在说这些比较遥远,随着迁都莫斯科被政 治局提到议事日程,相当多的问题都必须得到解决。中央机关的搬迁、人员的调动,在这个官册制度即将形成的时候,混乱是不可避免的。

    人心思动啊!随着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的职能对调,对党内的各种政 治势力来说,意味着必须重新布局以及开始新一轮的政治交易。在此之前,必然要盘点一下前一阶段各大势力的得失。

    不需要算得太细,在前一轮的斗争中,列宁派的收获绝对是最大的,在布列斯特合约问题上列宁大获全胜就不用说了,光是在莫斯科的提前布局,都能赢得不少加分。

    因为李晓峰的积m.Fengye-zN.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章 天兵在1917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