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 对此,德军在作战日志中如此写道:“从12月开始,我们将全部的兵力都用上了,可是根本不足以同俄国人相对抗,部队遭受了很大的损失……我们被敌人压制住了。” 而军 委则盛赞道:“在布良斯克空中绞杀作战中,我方空军起到了重大作用。它以密集袭击的方法迟滞了敌人的逃跑,并迫使敌空军降低了活动的积极性,充分的掩护和策应了地面部队的作战!” 当然,在这些冠冕堂皇的称赞当中,其实掩盖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军 委对布良斯克反击作战结果并不满意,空军确实尽到了最大的努力,给德军造成了极大的麻烦,可以说此时此刻的红色空军战斗已经跟德军不相上下,甚至略微超过一头。 可是和空军相比,陆军的问题依然很大,跟德军相比依然是有差距的,所以在这场追击作战中,地面部队掉链子了。当两个机械化军冲破德军阻击部队的拦截,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波乔普时,古德里安和克莱斯特的主力已经走掉了一大半,剩下的大多数都是留下来殿后的“炮灰”。 对此,罗科索夫斯基也是异常的失望:“我军从装备到人员素质都有相当多的问题,暂时看来不具备全面反击的可能性。还需要磨合还需要锻炼,看来最乐观的估计击败德国人也得等到1943年了。” 罗科索夫斯基在总结经验教训的时候,李晓峰在干什么?其实也是在总结教训,不过是帮空军总结。在李晓峰看来,这次布良斯克空中绞杀战,空军固然是非常出彩,诞生了不少英雄,比如就在刚才,他就听到了一则新的“神话”故事,故事的主角就是之前提到过的那位波尔宾团长。 哦,不太正确,应该纠正一下,应该是波尔宾师长。鉴于波尔宾出色的指挥,他晋升上校并提拔为师长。而就在他晋升师长之后第一次空中作战时,就大发神威。 当时,波尔宾带领一个中队的苏-2刚刚执行完轰炸任务准备返航,却被塔台通知机场正遭受德军俯冲轰炸机的袭击,塔台希望他改降其他机场。 换做是别人,那估计就听指挥了。但波尔宾却不是一般人,他当机立断的迎了上去,用他的话说:“我的机炮已经**难耐了!” 波尔宾下达了一个具有波尔宾风格的命令:“护航战斗机去对付德国的护航战斗机,而他的俯冲轰炸机去收拾德国的俯冲轰炸机!” 苏-2对上了斯图卡,一场俯冲轰炸机之间的狗斗诞生了。当时斯图卡的数量比苏-2多一架,但却完全不是苏-2的对手,双发的苏-2速度更快,而且投弹完毕的苏-2没有负载。 战斗的结果几乎是一边倒,波尔宾带着自己的小伙子一路追着斯图卡的屁股猛冲猛打,击落数架斯图卡不说,甚至波尔宾一直追到了德军的前线机场。在这场空战中,一共有13架斯图卡被击落,其中两个战果就属于波尔宾。而苏联方面仅仅损失了一架苏-2,返回基地之后,波尔宾高兴得像个孩子一样。 对于战斗英雄李晓峰自然不会吝啬表扬和嘉奖,但他毕竟是来谈问题的,在他看来这场惨烈的空中绞杀战更多的应该吸取经验教训。 “对于拥有坚固防空设施的目标发动攻击,被证明是相当危险的。这一次敌人仅仅布置了两个高射炮团,就击落了我们大概一百架轰炸机和攻击机。这说明什么?说明一旦我们开展对敌大城市或者敌人重兵集团的空袭,那遭到更大的挑战。我们很有可能要付出更惨重的代价!” 李晓峰吸了口气,很严肃地说道:“我们难道只能用飞行员的生命去填这个坑吗?我认为这是不行的!我们需要性能更好的飞机,需要更准确的武器,最好是能避开敌人的防空火力远距离进行精确打击的武器!” 好吧,李晓峰的发言在空军看来几乎就是梦呓和疯话,那样的武器怎么可能存在? “当然是存在的,只不过我们的将领们被当前的空袭模式禁锢了思想,以为轰炸就是临空投弹或者扫射。科技的发展将改变固有的空袭模式,我们应当更加关注制导武器的发展,应该朝这个方向投入资金!” 是的,这就是李晓峰的真实目的,其实在1938年,他就同阿尔克斯尼斯探讨过制导武器的发展问题,可惜的是后者并没有多少兴趣。原因很简单,那时候不管是雷达制导还是电视制导都处于萌芽阶段,一切都是理论上的,阿尔克思尼克根本就看不到制导武器的意义。 而且更重要的是,当时空军的经费也相当的紧张,先进的战斗机、轰炸机吞噬了大量的经费,空军只能关注与新式战机的换装问题,没有多余的资金搞其他的研究。 不过现在情况却不一样了,布良斯克空中绞杀战让军 委看到了大空军的战略作用,原因拨给空军更多的经费,在李晓峰看来,完全可以做一点超前的研究工作了……m.fEngyE-zn.cOM